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358)
- Apr 02 Wed 2025 18:24
清明連假公休 4/4~4/6休診
- Mar 25 Tue 2025 21:46
健康網》天生黃板牙不敢露齒笑? 牙醫授2方法變亮白
針對天生黃板牙,牙醫師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協助,嘗試居家和冷光美白,或陶瓷貼片來治療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沈莉馨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除了常攝取易染色食物、藥物影響、牙齒疾病等因素外,有些人先天牙齒就比較黃!牙醫師劉馥萱解釋,有些人可能因牙齒琺瑯質較薄,露出象牙質;或因象牙質天生顏色深黃,導致齒色偏黃。這種天生的黃板牙靠洗牙、噴砂美白或市售美白產品通常效果有限。可以尋求牙醫師協助,嘗試居家和冷光美白,或陶瓷貼片來治療。
- Mar 18 Tue 2025 20:34
健康網》氟化物傷腎是錯的! 牙醫教正確使用護齒不中毒
葉立斌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「醫師,聽說氟化物是透過腎臟代謝,使用含氟牙膏會傷腎嗎?」牙醫師葉昭孝說明,腎功能正常者可以自然代謝,而慢性腎病患者對於許多營養素的攝取都需要格外小心,例如鈉、鉀、鈣、磷等,但氟的攝取量僅為次要考量。除非一次性攝取大量氟化物,或是長期攝取過量氟,才可能導致急、慢性氟中毒。
良品牙醫診所牙醫師葉昭孝在臉書粉專「醫人也醫心,看牙超暖心 - 暖男牙醫葉昭孝」發文說明,氟化物是我們體內的一種微量元素,只要適量攝取,對牙齒健康非常重要。氟化物主要經腸胃道吸收,再透過腎臟代謝,大約60到80%的氟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,少部分則經糞便、汗腺或唾液代謝,剩下的一小部分則是會儲存在牙齒與骨骼中,幫助強化牙齒,預防蛀牙。
「氟化物是透過腎臟代謝的話,那腎臟不好的人是不是要特別注意呢?」 葉昭孝對此解釋,的確,慢性腎臟病(CKD)患者對許多營養素的攝取都需要格外小心,例如鈉、鉀、鈣、磷等。而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的資料指出,氟的攝取量僅為次要考量。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,氟化物會自然代謝,是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的。
- Mar 12 Wed 2025 21:52
牙齒會搖正常嗎?醫師:有沒有牙周病看這裡就知道!
新聞中心張承宇
【早安健康/張承宇報導】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:用手推牙齒會搖晃,不禁開始緊張,想著自己是不是疏於照顧牙齒、患上了牙周病,牙周病是牙齒沒有確實清潔、細菌感染牙周所造成的疾病,嚴重時可能會讓牙周組織受損,甚至導致掉牙,不可謂不嚴重。想要知道是不是有牙周病問題,日本牙科醫師提供2個方法來幫助您簡單分辨!
牙齒會搖很正常,但搖動幅度過大要注意
你曾經試著搖搖看自己的牙齒,發現竟然有一點「鬆動」嗎?這是自己的錯覺還是牙齒出問題了?日本丸山齒科醫院院長、牙醫師丸山和宏表示,不少人可能會發現用手搖自己的牙齒可能會搖動,便不禁開始擔心這是否是牙周病的前兆。而牙周病雖然確實可能會造成牙齒搖動,但並不是一開始就發生,而多是在牙齦出血、腫脹的症狀不斷持續,使骨骼漸漸損傷、難以再支撐牙齒所造成的。
因此,若不是中度至重度的牙周病,其實牙齒是不太會搖動的,如果僅僅是刷牙導致出血的程度,大多不用太過擔心。
此外,即使是口腔健康良好的人,用手搖晃牙齒時移動0.2~0.3mm甚至0.5mm多是正常現象,這是因為牙齒並非直接被固定在骨骼上,中間還有一層「牙周膜(Periodontal membrane)」,能幫助緩衝但卻也會造成晃動,而這樣的正常現象也經常被誤認為是牙周病,但其實不需要過度擔心。
不過也有些類型的牙齒搖動不能大意,丸山和宏指出,若是有單一一顆牙齒並沒有蛀牙,也並不是正在接受牙醫師治療,卻明顯比其他顆牙齒更容易晃動,就要特別小心,務必到牙醫診所進一步檢查。
- Mar 04 Tue 2025 21:35
健康網》缺牙不只影響外觀 失智風險增、體重失衡
研究顯示,缺牙不只影響外觀,也會影響咀嚼功能,導致體重失衡,更重要的是,缺牙患者相較沒有缺牙的人,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為1.48倍、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1.28倍;圖為情境照,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。(圖擷取自freepik)
羅碧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別以為缺牙沒關係,是小事,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贗復科主任黃文馨指出,研究發現,缺牙的數量越多,生活品質越差,其中缺後牙影響咀嚼功能,缺前牙則影響社交與心理健康。缺牙患者相較沒有缺牙的人,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為1.48倍、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1.28倍。然而研究也發現,適時的假牙贗復可能有助於降低相關風險。
- Feb 28 Fri 2025 16:54
研究:多用牙線大降4成中風風險!牙醫提醒4訣竅才算用對牙線
新聞中心蔡經謙
你有用牙線的習慣嗎?如果知道使用牙線的好處遠遠超過清除牙菌斑,或許會增加你使用的意願!最新研究就發現,長期使用牙線不只去掉菜渣,還有機會去掉中風的威脅!
根據 2025 年美國中風協會國際中風會議發表的資料,透過「美國動脈粥狀硬化風險社區研究(ARIC)」,分析超過6千人使用牙線的習慣,同時搜集參與者長達25年的追蹤數據,結果顯示,定期使用牙線,心源性中風風險降低44%(血栓來自心臟)、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22%、心房顫動風險降低12%。
另外,只要增加牙線的使用頻率,就有助於進一步降低風險,且常用牙線的人,蛀牙或牙周病發生率也更低!而上述這些健康益處與是否定期看牙醫或刷牙次數沒有直接關聯,突顯光是牙線使用就能對健康帶來幫助!
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主任Souvik Sen以研究作者的身分表示,口腔健康與全身性發炎、動脈硬化密切相關。牙線可能透過減少口腔感染與發炎,進而降低中風風險,是一種便宜、方便又隨處可得的健康好工具!
- Feb 22 Sat 2025 10:36
牙周病是失智症的幫兇!改善牙周病除了刷牙還能怎麼抗菌?
新聞中心蔡經謙
【早安健康/蔡經謙報導】當口腔清潔工作沒做好,細菌便會在牙齒周圍堆積,使牙齦發炎、紅腫、容易流血,令許多民眾難受不已。在台灣,大約99.2%的民眾都有牙周或牙齦發炎的困擾,比率高居亞洲第一!不過你知道嗎,牙周病不只會有掉牙風險,還有可能導致失智!
牙周病將提升罹患認知症(失智)的風險
牙周病,顧名思義便是牙齒周圍的疾病,主要發生在牙齒和牙齦的交界處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)的國立口腔健康暨顱顏機構(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, NIDCR)指出,牙周病主要是由不良的刷牙與牙線習慣所造成,牙菌斑會慢慢硬化使牙齦發炎、紅腫、容易流血。因此照顧口腔不能只在乎牙齒,牙齦的健康狀況也十分重要。
如前段所述,牙周病是由刷不乾淨的細菌積聚,而導致牙周組織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發炎症狀。那麼為什麼口腔中的疾病會與腦部的認知症有所關聯呢?原因就出在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:牙齦紫質單孢菌(Porphyromonas gingivalis, P.g菌)之 中。
自有海外研究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檢測出牙周病原菌P.g菌以後,許多研究都開始調查牙周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。日本牙周病學會認定醫師杉澤幹雄表示,有動物研究在老鼠的口腔內長期地施予P.g菌,研究結果發現,一種引發阿茲海默症的物質也會在大腦顯著增加。該物質便是類澱粉蛋白β。
此外,因為與P.g菌戰鬥的免疫細胞──巨噬細胞會產出類澱粉蛋白β,因此也有其他的研究指出,類澱粉蛋白β會從罹患牙周病患的牙齦中產生。
杉澤幹雄指出,若是因嚴重牙周病讓免疫細胞產生太多類澱粉蛋白β的話,這些類澱粉蛋白β會從血管進入全身的循環,最後累積在腦部,產生讓腦神經細胞變性與壞死的情況,因此有提高罹患認知症風險的可能性。
- Feb 11 Tue 2025 21:26
牙周病不能只找牙科!看這科治療效果好 有機會不用拔牙
台灣牙周病盛行率超過9成,其實罹患牙周病不只要看牙科,更要找牙周病專科醫師治療,有機會不用拔牙。
為什麼牙周病要找牙周病專科醫師?
牙周病專科醫師葉立維直言,牙周病治療非常依賴醫師的手感,並且器械不容易到達一些牙齒結構較複雜的位置,這樣會影響到清潔的完整度,也限制第一階段牙周病治療的改善幅度。
通常在評估治療後成效時,若有殘留的牙周囊袋,患者就可能會被建議直接接受第二階段的牙周手術治療,此時也常會發生因執行牙周病治療醫師本身,不具有完整的牙周病專科訓練背景,而把患者轉診到醫院處理。
- Feb 05 Wed 2025 14:08
牙線竟能防中風! 研究:每週至少用1次降中風風險
牙線不只潔牙,新研究指出,每週至少使用一次牙線,與較低的中風風險有關。(圖取自freepik)
〔編譯陳成良/綜合報導〕英國《獨立報》報導指出,即將於2025年國際中風會議(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5)發表的1項新研究指出,每週至少使用1次牙線,與較低的中風風險有關,特別是由血栓和心律不整引發的中風。該研究探討了刷牙、使用牙線等口腔衛生習慣,與中風風險的關聯性。
「全球有35億人受口腔疾病所苦,是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之一。」研究主要作者,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蘇維克·森博士(Souvik Sen)表示,「我們想瞭解哪種口腔衛生行為,包括使用牙線、刷牙或定期看牙醫,對中風預防的影響最大。」
- Jan 28 Tue 2025 09:58
立安牙醫祝福您~2025 新年快樂🥳
- Jan 20 Mon 2025 22:29
健康網》春節吃喝愛「牙」健康 牙醫談愛護牙齒妙招
擁有健康牙齒才能享用美食,牙醫師提醒春節期間愛護牙齒方法。(圖取自PhotoAC)
葉立斌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春節將至,相信不少人已經備妥足夠的零食來度過美好的假期,也可能是在外吃大餐,或是吃些甜膩的貢糖、寸棗等傳統食物。然大吃大喝之餘,千萬不可掉以輕心:若有牙痛或牙裂等問題,可會大大壞了遊興。為了避免在春節期間牙齒發生意外,我們能在飲食上小心,慎防蛀牙與不慎咬裂玉齒。牙醫師歐凱捷受訪時建議,在外可攜帶牙線或牙間刷,體積小也能快速清潔牙齒。
- Jan 13 Mon 2025 20:40
嚼爆米花、咬吸管都不行!牙醫師絕不做的10件事你也該提防
想擁有一口健齒,只是少吃糖、每天刷牙還不夠!口腔清潔保健對於預防蛀牙與牙周病非常重要,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,原來吃錯點心、把牙刷們擺在一起,竟然也是隱隱傷牙的生活地雷。美國牙醫師就曾提醒,為了牙齒健康,以下10件事他們絕對不會做!
「琺瑯質雖然非常堅固,但它不能抵抗一切!」綜合美國牙醫師Jonathan Schwartz和Gregg Lituchy的說法,未完全爆開的堅硬玉米粒和冰塊都十分堅硬,硬要咀嚼會對牙齒琺瑯質造成極大的壓力,不只會讓牙齒產生微小裂隙或碎裂,口腔內細菌也容易趁隙生長而引起齒齦發炎疾病!台灣也曾有牙醫師提醒,芭樂、堅果、牛肉乾也是常見引起牙裂的食物,如果用特定角度咀嚼食物會出現痠痛或敏感,就應儘速前往牙醫診所就診。
傷牙NG行為2:長時間啜飲運動飲料、吸吮含糖、酸性物質
看似健康的運動飲料實際上含有許多糖份與酸性物質,長時間啜飲很可能會損害琺瑯質,並讓細菌侵蝕牙齒。同樣地,長時間含著含糖、酸性食物,例如喉糖、棒棒糖、檸檬含片等,也可能增加牙齒受損的風險。美國牙醫師Alex Sharifian建議最好一次喝完飲料,或用吸管飲用,並避免長時間把食物留在口中導致傷牙。
- Jan 07 Tue 2025 19:16
不只保護牙齒!醫曝研究:「用牙線」也能保護心臟
▲牙醫師提醒,要天天使用牙線。(圖/達志/示意圖)
記者趙于婷/台北報導
近日寒流來襲,不僅帶來氣溫下降,除了胸悶等症狀,其實「沒有用牙線」也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!牙醫師提醒,根據研究,使用牙線的習慣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關聯,該研究顯示,不使用牙線的人體內的發炎指標「C-反應蛋白」(CRP)濃度通常較高,而CRP升高代表身體正在發炎,這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。
牙線沒有天天用,可是會影響心血管健康!台大醫院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、顯微根管治療醫師張添皓分享,門診中有很多病人會問「每天刷牙,還需要用牙線嗎?」但其實是非常建議使用的,因為牙線的作用不僅是清潔牙縫,還能保護心血管健康。
- Dec 31 Tue 2024 23:23
立安牙醫診所~祝福大家新年快樂🎉
- Dec 24 Tue 2024 22:28
立安牙醫祝福您~聖誕節快樂!🎅🎄
- Dec 18 Wed 2024 21:27
常打破碗盤小心了!牙周病竟會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,常見徵兆一次看
一位42歲家庭主婦,最近因手指關節腫痛無力,煮飯炒菜後,盛裝飯菜時經常摔破碗碟,心疼又心懼而求醫。
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,該婦女是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而不自知,透過先進的超音波檢查,發現不但多個手指關節有關節炎,連兩手的腕關節都發炎了,目前經免疫藥物治療,已大幅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痛苦。
這位婦女原本以為,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,不以為意,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,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,但不吃又痛,痛了又吃,這樣持續了一年多。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,心生害怕,才到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求診。
孟家駒醫師表示,經由身體檢查、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,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、近端指間關節、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、疼痛的情形,再經由抽血檢查,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、發炎指數偏高。
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,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,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、兩個近端指間關節、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,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,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。
孟家駒醫師強調,手部的掌指關節、近端指間關節、腕關節,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。目前醫學上統計,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:1,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,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,可能與抽菸、牙周病、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。
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,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,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,已獲得很好的改善,可以安心做飯炒菜,不再摔破碗碟了。
孟家駒醫師呼籲,民眾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、疼痛、僵硬、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,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,千萬不可輕忽,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。
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,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,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,當症狀緩解後,需避免大角度活動、避免手指負重過大,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,再進行日常工作。
。新聞引用/早安健康
- Dec 10 Tue 2024 20:15
牙周病可以不治療嗎?醫提醒恐影響健康!了解牙周再生手術讓齒重生
- Dec 03 Tue 2024 20:47
健康網》牙周病植牙不只要補骨 做好「補肉」更耐用
診所指出,補肉不僅能避免植體裸露的風險,也能降低植體周圍炎的機率,讓植牙自然更穩定、耐用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葉立斌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缺牙但有牙周病、牙齦萎縮問題,難道這輩子就只能和「缺牙」和平共處了嗎?城康美學牙醫診所於臉書發文解答,其實只要將牙周病況控制住,並視情況針對缺牙處進行補骨、補肉手術,就能植牙。其中,補肉是從上顎內側,取一些角化牙齦來重建萎縮牙齦,使植牙更穩定、耐用。
診所指出,大部分民眾對「補骨」較不陌生,因此來深入聊聊「補肉」。其實,在我們自然牙周圍,有一層比較厚實的角化牙齦 ,它可是牙齒的守護者,不但可以保護牙齒,幫助抵禦刷牙時的摩擦,還能避免細菌入侵,維持口腔健康。
- Nov 26 Tue 2024 20:08
定期洗牙避免牙結石與口腔潰瘍風險 醫師建議半年定期洗牙
華岡融媒體記者/吳宛蓉報導
口腔健康關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,柏登牙醫診所楊昕維醫師提醒,一般民眾應每六個月定期洗牙,以有效清除牙結石,預防牙齦萎縮、蛀牙等問題。楊昕維指出,牙菌斑無法僅靠刷牙徹底清除,必須搭配牙線才能保持口腔健康。此外,定期洗牙還能幫助早期發現口腔潰瘍、紅白斑等潛在的癌前病變,這些問題若未及早處理,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,甚至口腔癌。
▲醫師建議每天刷牙,以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殘渣,預防蛀牙及牙周病。攝|吳宛蓉
對於一般民眾來說,定期洗牙至關重要,楊昕維解釋,牙結石由牙菌斑堆積及鈣化形成,若不及時清除,可能引發牙周炎、牙齦萎縮及蛀牙等口腔問題。即使是健康人,每六個月也應進行一次洗牙,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口腔健康問題的發生。楊昕維表示:「定期洗牙不僅有助於清除牙結石,也能維持口腔清潔,預防各種疾病。」
- Nov 20 Wed 2024 20:23
滿口黃牙影響自信心!注意 5 因素讓牙齒變黃,食物也入榜
因為牙齒發黃而對外在失去自信嗎?其實,現代人生活常常離不開讓牙齒發黃的食物,因此,除了避免攝取染色食物,還可透過醫療科技,清除表層污垢,徹底擺脫滿口黃牙印象。
牙醫師范姜閎韻表示,牙齒是人的門面之一,牙齒的整潔與整齊度,都會影響自信。隨著現代人對外觀愈來愈重視,除了矯正齒列,越來越多人在意齒色,也因此提升了潔白牙齒的關注度。
許多人疑惑,明明每天定時刷牙,為什麼牙齒還是會漸漸變黃?他解釋,多數人的習慣是早晚刷牙,但若不是「每次吃完東西就刷牙」,長期下來,牙齒仍難免被染黃。
范姜閎韻說,牙齒變色變黃,主要原因來自內在因素和外在影響。內在因素,包括牙髓病變、牙質發育不全,或發育期間接觸到特定抗生素等;外在影響,則是接觸到含有天然、人工色素的深色食物和飲品,造成色素沉積。